退休提領:提領率、風險與護盾 (Part 1)

退休提領:提領率、風險與護盾 (Part 1)

前陣子花了一些時間,研究自己在退休後的資產配置與提領方式,有沒有更進一步優化或是調整的地方。

我現在的設計是以 4% 提領法為核心,加上動態提領以及扯抗報酬順序風險的調整,每季(三個月)一次提領,並依狀況決定是否再平衡。過去的這段時間,接觸到幾種不同的投資/資產配置「流派」。今天並沒有要評論太多各流派的好壞,畢竟我相信每種作法或配置都有人可以賺到錢。我關心的是這幾種流派中關於退休後的資派配置和提領,各流派的看法和建議方式。試著在裡頭找出我目前作法的盲點、風險、以及缺陷,然後在後續進行調整。

這一篇 (一) 我會先說明一下我目前的作法,然後再分別看一下另外三種作法,分別是晨星對4%提領法的實證更新、近年挑戰傳統生命週期投資建議的研究(下稱「百零股債流」)、以成長資產和十年現金桶結合的 CLEC 作法 (下稱CLEC 流)。

如果你要找的是持續讓資產最大化的作法,那這一篇可能幫不了你

如果你要找的是退休後怎麼提領/操作才能活得最久/風險最低/留下資產最多,那這一篇也不一定有標準答案。

但是你可以看看當一些 constraint 加諸在我身上時,我是怎麼思考的,包括因提早退休導致(等效)長壽風險 (超過40年)、因為在股市(相對)高點退休而產生(可能的)報酬順序風險,以及通膨和匯率對實際操作和未來配置的影響。

在此同時,我也還在讀 4% 創始者 Bill Bengen 的新書 「A Richer Retirement: Supercharging the 4% Rule to Spend More and Enjoy More」,在 (二) 我會分享我對該書的心得和想法。

好,讓我們開始吧:


閱讀全文

2025Q2 財務盤點

2025Q2 財務盤點

Q2 結束的這個時間點,除了意味著我離職滿一年了,也象徵著「壓力測試期」已經走了一半。

這半年來,試著靠著資產的現金流過活,過程中有焦慮、有意外,也有一些讓人安心的觀察與修正。

這一篇,算是對Q2的生活與財務狀況的回顧。

也是再一次撥開迷霧,更了解自己財務狀態的嘗試。

閱讀全文

遊民週記 51: 2025Q1 財務盤點

遊民週記 51: 2025Q1 財務盤點

先說,因為這個財務盤點的數字是在 2025/3/26 統計的,所以 4/2的大盤急殺並沒有包括在內。
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,川普的「對等關稅」政策,導致跨國供應鏈的成本大幅上升,進而使各國股市 (包括美國自己) 都有大幅的下跌;,4/2~4/4 這三天,道瓊下跌9%,S&P500 下跌10%,Nasdaq -11%,科技個股還有更慘的(M7有到-15%)。台股因為清明連假休市的關係,還沒有機會反應,但預期 4/7 就會好好反應了。這些變化如果到 Q2 的財務盤點時,應該已經塵埃落定,趨勢明朗了。如果值得聊的話,會在 Q2 盤點的時候聊。


支出檢視和檢討

這一季的支出比我原本預想的略高一些。一月時,看到支出控制在50%,我還暗自竊喜,想說怎麼有這麼 好的情況?結果二月就像一場大考驗,孩子想要另外上1-on-1 的補習費 (計畫之外)、過年紅包 (計畫之內)、新螢幕17K (計畫之內的任性),瞬間讓支出衝過頭。幸好整體季支出還是壓在原訂的提領預算內,算是虛驚一場。

閱讀全文

遊民週記 47: 如何設計收益護盾以抵禦市場風險

遊民週記 47: 如何設計收益護盾以抵禦市場風險

本週終於拿到兩個孩子的護照,前前後後花了一個月有。只能說公家機關 + 孩子本人 + 照片限制 真的花時間。尤其是照片,電腦上看起來沒問題的,便利商店輸出就 degrade 一次,經過戶政事務所的掃瞄器又會再 degrade 一次。這時就羨慕身份證辦理可以直接上傳照片。

其實護照的照片也是可以用上傳的方式繳交。只是得要到外交部親辦才行。在戶政事務所送件的還不行。
有趣的是, 在戶政事務所辦身份證的話,是可以用上傳的方式繳交照片的。
在這樣繁瑣的行政流程中,時間就是這樣子消耗的。還好,我不急,可以等,只是不耐煩。

閱讀全文

遊民週記 39: 財務盤點筆記 (2024年底)

遊民週記 39: 財務盤點筆記 (2024年底)

在新年假期的隔天,終於帶一點興奮地把excel打開,開始盤點2024年全年的收入、支出、以及2025預計提領的計畫。因為決定今年要進行 FIRE 壓力測試,所以也把過去幾年的財務表現一起整理好 — 然後歸檔。畢竟接下來的一年財務架構很不同,那麼拿來追蹤和呈現的方式也不一樣了。

接下來的盤點還是遵循之前財務盤點筆記的格式。過去一年的財務盤點筆記如下:

閱讀全文

遊民週記 37: 2024 年度回顧

遊民週記 37:  2024 年度回顧

去年(2023) 的最後一週,我還在埋頭跟一堆現在想起來可稱之官僚的會議跟交辦事項奮鬥著,把出國參展這麼一件簡單的事搞到很複雜。
今年(2024) 的最後一週,行事曆上的非routine事項只剩三樣:小平安的學校補假一天、半年一次的洗牙、跟小幸福的慶生晚餐。

我決定效法外國耶誕假期串連新年假期,這一週不約吃飯,不排專案或是工作。整天懶洋洋地在家吹暖氣、看書、回顧過去一年。
即使沒有壁爐,也可以打開電視,從 netflix 或是 youtube 裡找出家有壁爐影片。然後窩著,享受什麼也不做的幾天。

哎~ 這樣子的假期,真是奢侈。

當然,輕度的出門跑步還是需要的。

2024的最後一篇,也是2024的年度回顧,開始!

遊民週記 35: 創建之道

遊民週記 35:  創建之道

培養起一個習慣可以是刻意的,也可以是偶然的。
之前在夏天時,就有想過去圖書館吹冷氣過一天的想法,也實際每週花了半天在市立圖書館。
最近因為常常回母校,索性又留了一天給母校的圖書館。順便在午餐的時候,探索學校現在的餐廳,口味如何。

目前為止的嘗試,跟我一直以來對學餐的印象大不相同。學餐應該是便宜但沒有很好吃,但我目前的探索結果(還沒每一家都吃透)是「不便宜也不好吃」。

超商的人山人海說不定是有原因的。

繼續探索。

 

閱讀全文

遊民週記 30: 財務盤點筆記 (6個月之後)

遊民週記 30: 財務盤點筆記 (6個月之後)

美國總統大選,應該是這禮拜很多人關注的話題吧。川普選上後,對台灣的態度,對台灣的影響,疑美論,美國放棄台灣論等等,又要冒出來了。有趣的是,「保護費」一說,好像得到了適當的破解。「如果繳一些錢就可以得到美國的保護,那何樂而不為?」畢竟現在的台灣,還沒那麼缺錢。
如果有一定的安全感,經濟、生活、和社會滿意度應該會再提高。

本週看了頭號外交官S2,這部劇會讓人想到在職場上忙碌又運籌帷幄的日子,但還沒來得及讓人立下「啊是不是要回到那種日子」,很快又被劇裡的夫妻吵架給打斷了。第二季不能說不好看,只是最後要接到第三季的轉折有些讓人錯愕。就放著,等之後的第三季吧。

兩三週前,孩子開始抱怨家裡的網路卡頓,害他在緊湊的電玩戰鬥裡被KO。本來以為是個人技術的牽拖,因為同時間其他裝置並沒有網路卡頓的問題。後來交叉分析後,發現是因為舊的 iPad 6代 升級iOS之後,變得超lag的緣故。(但遊戲是顯示網路紅燈)。因為iOS 無法降級,在清後台等作法都無效之後,決定再買一台新的iPad。本來想說10月底的發表會會有新iPad,但看起來因為供應鏈的delay,可能要等到明年Q1 才發表。看了每次哀嚎而來借手機的孩子,決定在這個時間點買了兩年之前的 iPad 10代,以換得耳根的清淨。

經過一週的測試之後,除了耳根子清淨一點之外,也肯定了一件事:扣掉電玩卡頓之外,其實舊的 iPad 6 已經夠我用了 XD

好了,進入本週的主題:盤點6個月後的財務狀況。
對照參考/前情提要在這邊:《遊民週記 19: 財務盤點筆記 (3個月之後)

閱讀全文

遊民週記 29: 一些對 FIRE 的理解

遊民週記 29:  一些對 FIRE 的理解

本週的生活愈來愈「忙碌」,即使有一天的颱風假也是一樣。

不知不覺,遊戲又沒有在玩了。作菜和下廚的時間變得更多,但主要是作為一種興趣和研究。反覆地研究一道菜的作法,觀察在不同因子和變數下,出來的成果如何。即使有網路上許多教學文章和影片的幫助,我還是需要自己把手感找出來 — 用某種我認為科學的方式。於是,這種類似料理研究的時段,開始占據我一週的行事曆。往往在回顧一週的時候,才發現:原來我花了這麼多時間在這類興趣上。

剩下的時間,有不少都投入手邊正在進行的專案了。有更多的時間,我可以更仔細地打磨我的作品。還有三週,繼續加油。

11月有兩場半馬,不過已經抱持著輕鬆的心情,以完賽加上享受風光和氣氛的目標,去迎接賽事的到來。反正「沒有奇蹟,只有累積。」自己累積不夠,就不要祈求奇蹟。這樣也可以讓足底筋膜炎持續地緩解…希望啦。

喔,對了。本來用 Omnivore 這個read-it-later 工具愈來愈上手,甚至還排了計畫要寫一些工具運用其 API 來作一些自動化知識管理。結果 — 本週收到一則讓人遺憾的消息: Omnivore 要賣給 ElevenLabs 並結束服務了。這意味著我原本打造的 (跟未來規劃要進化的)  GTD 流程又要再次修改。短期之內應該是先回到 Pocket 懷抱,之後再看社群上討論有沒有適合跳的船… 當然,把現有的 Omnivore code 自架也是可以,但之後就要自己維護了。


FIRE 是指「買東西不用看價格」嗎?

前陣子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篇文章,說「財務自由就是買東西不用看價格」,批評 FIRE 的信徒因為需要控制自己每年的預算,調整自己的生活型態 (例如搬到消費較低的地區)等,所以稱不上財務自由。我覺得,他說得乍聽之下好像沒錯,但也有明顯的錯置。

沒錯的地方是,除了 Fat FIRE 之外,一般的 FIRE 或是 Lean FIRE 還需要控制自己的生活預算。就「消費」上來說,的確不是「完全自由」的狀態。
但錯置的地方是,FIRE 的 FI,是 Financial Independent。財務獨立。財務獨立會帶來自由,但不是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的自由。

FIRE 的本質是更多的選擇權,不是更多的消費權。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