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iOS 上同步 Obsidian

在 iOS 上同步 Obsidian

在我習慣把中長程的文字記憶資料轉至 Obsidian 後,就開始出現一個需求:在手機上查詢 / (微量編輯) obsidian 內容。

短期/短篇的文字和隨想我放在 Simplenote,這個跨平台的服務簡單可靠 (雖然近年來沒什麼維護),可以讓我很方便地在各個平台 (手機 / 平台/ 筆電 / 桌機 / 網頁) 等進行快速的輸入和查詢。無論手機、電腦、還是直接打開網頁版,基本沒什麼意外,隨手就能記,靈光一閃或者只是臨時備忘,都可以很快地丟進這個 Inbox,完成簡單的Processing,甚至有時我還把他當作跨平台的剪貼簿來用。

而中長期 / 中長篇、需要結構化分類、Tag、的資料,就放進 obsidian 裡。MD 格式在桌面上整理起來很順手,有時候要發表到 Blog 也很方便,貼過去也不用擔心排版全亂。搜尋功能在 obsidian 裡也很不錯,基本的關鍵字搜尋或是搭配套件 直接 ref 出關聯內容,都蠻有效率,適合資料的整理。唯一的小缺憾是我沒有完全地把卡片盒筆記的實作完全融入其中,目前看起來我的作法,比較像是 GTD 的 project 跟 archive 混在一起。符合我自己的用法,也沒什麼好嫌的。

跟 Simplenote 不一樣,obsidian 先天就不是一個為跨平台設計的軟體,而是以本機為主。要作到跨平台資料同步,我的第一個作法是把 obsidian 資料庫目錄放在 dropbox 上,這樣至少所有的桌機/筆電都可以存取。真的在外面只要能用網路,也可以進dropbox 去把對應的文件翻出來 (雖然就資安的角度而言,並不推薦這麼做)。


閱讀全文

從 pocket 跳船到 Karakeep

從 pocket 跳船到 Karakeep

從 gslin 那邊看到 Pocket 要收攤的消息:《 Pocket 總算要關掉了…
Pocket 這種「稍後閱讀 (Read it Later)」的工具,在我 GTD 的流程裡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。
需要閱讀的東西,用方便的小工具 (早期是 bookmarklet,現在是 iOS的 share 跟 browser 的 extension) 丟進去 pool 裡,讀完的 archive 起來。 早期還會想要分類下 tag,但後來實在太麻煩,而且全文搜尋太好用,就不下 tag 或分類了。

我記得早期我是用 Instapaper 的,(可能是) 2014年初轉到 Pocket
當 Mozilla 買下 Pocket,我也沒什麼在意。頂多是後來帳號整合在一塊,登入的時候,要想一下用哪個密碼 (其實也不用記,有自動填入)。

之後就一直留在 Pocket 沒移動過。一直到 Mozilla 決定關掉這個服務為止,我才驚醒:哇!工作流程要被影響了!

即使現在有那麼多 AI powered,跟桌面程式深度整合的「資訊整合/閱讀」服務,我還是用著古老的 Pocket 跟 Simplenote。一個負責連結,一個負責文字、其他、和初步整理。深度的整理現在是在 Obsidian 上進行,閱讀後的發佈和分享則是交給 blog / twitter / thread 等。閱讀網路文章時,如果覺得適合分享,又不需要(或不適合)打太多心得,早期我用小海的 twitthat,後來就把 Pocket 打星的文章經過 IFTTT串到 twitter上。這麼做,已經很多年了。

但事情來了,就要面對。
於是這一週就花了兩天處理跳船的事情。
處理的同時,也在擔心 Simplenote 的狀況:跟 Pocket 一樣,被大型服務 (Automattic,就是Wordpress的那家公司)併購後,Simplenote 的開發一直…處於放生的狀態。雖然說服務只要穩定就好,不一定要一直疊加功能上去,但 Simplenote 的狀況比 Pocket 更悲戚一些:沒有穩定的付費模式,本來開放的 API 陸續收回 (雖然某程度上還有辦法用),第三方的工具一直隕落,也一直缺乏和其他服務的串接 (沒有太多自動化的機會),也沒有針對AI 世代有什麼明顯的回應

簡單來說,就是一個放著 run,燒不了太多錢,但也沒有花心力維護的服務。

但他還是我用過最「方便」,最順手,也留在我GTD 工具清單最久的工具之一。

這樣一個服務,要是某天 Automatic 把它關掉,我應該會哀嚎得更大聲。

好了,扯遠了。

回到 Pocket 跳船。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