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家同的「原來我早就在雲端」

「原來,歲月是這麼地不饒人。有一天,當我上了年紀,經驗所帶來的傲慢是否會讓人哀憐?」

繼「部落格不算是發表形式」之後,李家同校長/教授再度提出他對於「雲端運算」的看法:《原來,我早就在「雲端」》。

摘錄幾段我覺得經典的:

最近看到媒體大肆討論「雲端計算」,我這個土包子不知道何謂雲端科技,所以就查了一下雜誌,發現所謂雲端科技,無非就是將所有的資料都送到網路去處理。我 鬆了一口氣,知道我不但不是土包子,而且是一個先知先覺者,因為在民國九十一年就已經將資料一概都儲存到位在遠處的電腦裡。

有遠端儲存的概念,曾經用過 SVN/CVS,就是「雲端科技」的先知先覺者。嗯,那從很久很久以前,在那個終端機/伺服器架構的年代 (其實到現在還是),所有使用者都是先知先覺了。從以前到現在,我們有 client / server ,有 remote shell/execute,有 NFS/SVN/CVS,有 ftp/telnet….. 這些都是雲端運算的面向之一,都是巨人的肩膀。

當「雲端運算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時,躺在巨人的懷抱裡的我們,就可以驕傲地說:「原來,我早就在雲端,我是一個先知先覺者,在 N 年前我就用過網路芳鄰抓過隔壁寢室的D槽了」


接下來,就是李伯伯的回憶時間了。

有一次,我看到一則新聞,某所大學的一間研究室遭竊,小偷偷走了所有電腦,那些研究生呼天搶地地苦苦哀求小偷開恩,他們並未要求小偷歸還電腦,只要求將電 腦裡的資料還給他們。這些學生真可憐,如同生在石器時代。我的學生絕不會擔心這種事,有時他們的電腦中了毒,完全垮掉了,他們也不會在乎,因為資科都保存 在那個系統中。

當研究室的電腦遭竊時,研究生可能不會哭,因為他們各自的論文在各自的寢室電腦裡都有備份。然而如果所有人都只依賴達端某伺服器上的檔案版本,那麼當 server 掛掉或遭竊的時候… 哭的可能更大聲。問題不在資料放哪裡,而在資料有沒有備份,安不安全。(當然,看管森嚴的資料中心是比較不容易遭竊啦….)

回憶其實沒什麼,人人都會回憶,我也會回憶。不過作文起承轉合最後一段,我卻接也接不起來,邏輯也沒無法連貫起來:

坦白說,大家忽然大談雲端計算,好像這是一件非常奇特的想法,但我擔心的是:政府可能會以為唯有和外國大公司聯絡,才可以發展這種技術,其實最重要的是, 應該大力獎勵我國已經有這種技術的公司。既然談雲端計算,就一定要有雄心壯志,發展更普及的寬頻網路到家,自己的中央處理器、電腦、作業系統,以及網頁瀏 覽器,我們的野心應該是從此擺脫對外國的依賴,可是如果政府根本不知道我們已經有相當不錯的系統,那就沒有什麼戲唱了。

雲端運算需要大量頻寬,所以發展更普及的寬頻網路到家 ……很中肯。然而為什麼要發展「自己的中央處理器、電腦、作業系統,以及網頁瀏覽器」,還需要「我們的野心應該是從此擺脫對外國的依賴」? 自己的中央處理器? 自己的電腦跟作業系統? 這個跟鼓勵我國的雲端運算發展有什麼關連? 我不懂,我真的不懂?

我可以把這個疑問丟上網,請各位雲端讀者運算後告訴我可能的答案嗎?

在〈李家同的「原來我早就在雲端」〉中有 4 則留言

  1. 如果你將最後一段當作重點,而前面幾段都是在陳舖,這樣整個邏輯就會通了。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這篇文章,那就是「大官們,要做雲端找我接計劃就對了」。

    回覆

Thinker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